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分析三阶段引导模式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型人

一、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新型农业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这是培养懂农业,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人的大好时机。因此,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1)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三农”问题是发展农业科技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推动传统农业转变,加强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的大学生服务并扎根到农村和农业企业。这就要求农业类院校不仅培养学生农业发展趋势所需要的现代农业专业知识,还应在情感、实践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2)适应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劳动人口转移至城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达到“少投入,多产出”变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现代农业需要一批批懂知识,敢实践,敢创新的高质量人才,大力发展和加大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要求现代农业人才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还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3)解决涉农学生择业所面临的矛盾问题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一是农业用人单位渴望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但设置的岗位并不被农业专业大学生接受;二是在现行的国家政策下,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建功立业,但部分大学生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还不足,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为此,应着重宣传国家返乡政策,帮助大学生知农、爱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使学生成为符合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二、当前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与专业结合度不高。人才培养是现代农业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一些地区专业涉农教育载体不多,农业学习与培养的机会较少,即使有一定的培育,也往往与农学专业的关联性不大,与实现农业应用和农业生产脱节,专业化、实用性教育融入较少,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拓展性不够广,知识性也不够深,其作物性发挥不强。[1]

(2)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专业活动的开展上也往往缺乏指导,因此急需专业老师的参与,而一些高校专业老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较少,在有限的参与下,因为自身繁重的任务,仅仅给予理论和技术上的帮助指导。再加上没有效的激励机制或制度,没有工作量的认可和奖励,无法吸引专业老师的参与,影响学生和老师参与的积极性。

(3)创业实践不足,受益面小。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多局限于通识教育、榜样激励及开展少量创业设计大赛等等。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类似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等指导性平台,也会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创业比赛等,但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体验”,对于创业有着既想尝试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因此,参与热情并不高。有少量的学生敢于付诸实施自身的“创意”,学校也会花很多资源重点扶持,形成了受益面小的局面,而且这类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失败的比例较高。[2]

三、三阶段引导实践模式,培养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

(1)举办学术科技活动,加深专业认知。很多农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了解不多,甚至有些偏见,部分学生带有消极的学习情绪,那就谈不上让其在农业方面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策划者应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举办专业教育、专家学者论坛、参观实验室和企业见习等学术科技活动,要具备科学、趣味和实用等特性。使学生感受专业魅力,增强专业认知和认同感。[3]

(2)开展专业品牌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发专业感悟。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农业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品牌活动,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和完善的奖励机制,吸引专业老师对活动进行指导,保证活动实施的质量,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并且,在活动中融入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基层,奉献社会。

(3)搭建“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在模拟中培养能力。创业教育最好的依托就是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且对于农学专业来说,专业实践性强,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获取经验。各农业院校可以打造“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运营,在真实环境中锻炼自我。[4]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