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eijing naturalscience foundation,以下简称“市基金“)是由北京市政府设立,用于资助自然科学和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其相关的环境条件促进活动的一项省部级科研基金[1]。成立二十余年以来,市基金始终从北京市的优势和特点出发,围绕首都科技、经济、城市发展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中长期需求进行部署,在数理学科、化学与材料学科、工程学科、信息学科、生物学科、农业学科、生物医药学科、城建与环境学科以及管理学科这九个学科领域资助了一批有着长远发展和重要应用前景的项目。

生物医药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由于投入大、失败率高,我国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工作又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倾向于开发改剂型和仿制药,一类原创药物的研发实力非常薄弱。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包括化学药品(以下简称化药)、中药和生物制品在内的新药注册申请共受理8868个。化药虽然占总受理量近90%,但重复申报严重,超过化药受理量的一半,而中药和生物制品审评任务的申请量较之前还有所下降。完成评审建议上市的新药501个,但其中仿制药和改剂型就达到282个,超过了50%,产业发展受到源头制约。新药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希望出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产品,实现赶超国际制药前沿的总体目标。这就需要从源头抓起,重视新药开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

为了鼓励创新,优化配置资源,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的部署,国务院组织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致力于搭建新药发现阶段的技术平台,大力推动科研院所、科研型企业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推进企业新药孵化基地的建设,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北京市在人才、资源和设施机构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4-5],市基金每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上也会进行部署,以调动首都科技力量,发挥首都地域优势,提升新药开发创新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

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对受理报批新药的类型,本文将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生物制品、化药和中药。在市基金的资助范围内,分别集中在生物学科、药学学科组以及中医药学科组。本文在市基金网络化工作平台上搜索2011~2015年度申报药学学科组和中医药学科组的项目,以及生物学科项目指南下生物制品方向的项目,将得到的申请数据以及每年市基金网站上公示的资助项目清单进行统计,使用批准年度、资助类型、依托单位等分类索引,最后围绕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市基金每年资助的是下一年度开始执行的项目,如2010年立项的是2011年度项目。

1 申请与资助的基本情况

2011~2015年度市基金共收到30 830项不同学科下的项目申请,资助各学科不同项目类型共2944项,资助总额约为41 694万元,平均每项14.2万元。生物医药领域共收到3070项申请,占总申请量的8.9%;获资助265项,资助金额为4018万元,约占总资助金额的9.6%;资助金额平均每项15.2万元,稍高于市基金平均资助水平。

药学和中医药亚学科资助量和资助金额随总经费的追加而不断增加,但平均资助率与市基金总体资助率大致持平,而生物制品总体资助率较高(图1)。在2014~2015年度的项目指南中,为了强调生物制品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将重大疾病相关转基因动物模型、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免疫原理、微生物来源的药用活性物质研究分别与医药学科的重大疾病的药物候选靶标及其先导化合物研究方向合并,但如图2所示,两年来这些研究方向并没有项目获得资助,申请量也有所降低。从往年资助情况来看,这些方向更偏向纯粹的基础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等与生物学科更相关,化药或中药的临床前研发思路可能并不适合生物制品。

1.1 资助类型

图1 2011~201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领域项目申请和资助总体概况

图2 2011~201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领域项目资助率

表1 2011~201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点)项目申请资助情况注:资助率=资助量/申请量×100%年度申请量(项)资助量(项)资助金额(万元)资助率(%)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总计35 101 71 18 17 242 4 9 6 0 1 2 0 160 360 390 0 65 975 11.4 8.9 8.5 0.0 5.9 8.3